又逢一年高考,想来似乎自己也认识了不少后生,这里先祝大家高考旗开得胜,金榜题名,鱼跃龙门,即日高中。
学校的夏日,到来的要比写字楼要早。拉开窗帘瞥见猛烈的午后日光,想来这样的下午早已在今年重演多次,只是困于写字楼中迟迟未发现罢了。
起文时我问自己:“我想要写什么?”随之想到的就是上面这句话。
实际上说的是工作之不长久,但因为工作和生活几乎是耦合的,所以这么写。
一般来说我们会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说,但无奈一年过去,此时的工作依旧让我感觉工作和生活两方面都无所适从——来自方方面面,如定成果、聊沟通、未来不定,我们后续会《何从不适》一节里再提。
回想我从那趟高铁下来后的清晨,到今日加班之无尽夜晚。大学城南地铁入口长什么样,在我的记忆中已经快要模糊。
只有舍友群里的消息,让我意识到才过了一年。
但又想到,多少个冬夜我蜗居在工位前苦思冥想,家里又添置了哪些机器,似乎这下真的过了三四年。
半年前那个还能在业余时间写项目的我似乎早已不见踪影。坐在座位上的,只是一个好像怕自己随时会因为久坐而猝死的不健康者。
相信你问别人这个时,无非就那么几个:
说实话一年以来我免不了在迷茫中,挑选过各种目标。今天终于想清楚。
我的目标一直都很简单:
也许是有年轻的资本,看到许多所谓精彩的事情,只觉得无聊而非羡慕。
真正精彩的事情一直都藏在我的意识和电脑中,是那些发自心底的赞叹、须臾与永恒的美丽、迸发的灵感,以及最后反复把玩的趣味,是来源于自身的喜悦。
我想,我并不需要什么车什么房,即使已经能买了。我脚边这台机器已经足以证明我实现了儿时的梦想(甚至是高中大学的梦想)——无忧虑地打游戏、在本地PC或互联网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你以为这是什么二次元周边制品(俗称“谷子”),实际上是我的保温杯盖。
是的,你所见人们口中什么“大人的世界”,其实一言以蔽之,不过烟酒、车房、婚育。你再细看,不过是一群人和媒体乐此不疲的生意。这跟我心里“大人的世界”差的太远。
对我来说,“大人的世界”就应该是每日健康生活,打打游戏,周末去看电影、活动,构思一些有趣的想法,然后实现/放弃,一如我们刚开始联机 Minecraft 时识得的“好玩”。时不时我们会遇到一些有趣的旅行伙伴,留下一段难忘的结伴而行的美好记忆。
至于那些不够有趣和令人厌恶的。甩掉服从的包袱,拒绝便是。
你说:“一定是没经过社会的毒打”。
再细看一下呢。哎呀,一坨生意。
看着耳进口出的生意经们,我实在是不信这些生意人,能有啥好心。
刚刚聊到我在工作上那些烦心的事情:聊沟通、定成果、未来不定。三者从何而来呢?
迄今我也没做太多能拿得出来的成果——手上都是稀碎的需求,它们加起来甚至不能拼凑出稍微完整一点的产品链路,也就导致我现在虽然能够独立参与需求了,但对于这件事情的起承转合,仍然从头到尾都蒙在鼓里。
这意味着起因如何、收效如何对我来说都是很模糊的
最终我只知道把功能跑没问题了就OK——固然我能理解电商体系运作十分之复杂,链路很长,尝试去理解的成本会远高于集中于手上的需求。
我不喜欢这种状态,即使我的 Leader 表明我不必急于这样的事情,但我知道这样下去是一定会保持失去话语权的——这个体系下有很多懂的人,甚至临时叫一个人过来都能理解的比我快,那么我的价值与不可替代性就很难彰显出来了,固然哪一天离开也不奇怪。
工作沟通,日常沟通。
工作沟通还算友好,但合作人员四处分散,远程效率真的不高——尤其对 I 人来说,拨打和被call都是属于体力高消耗的行为,而如果就坐在不远处,事情会好很多。
再深入些,工作上少不了吵架,即使这里吵架要温和得多,但与合作同事的交流依旧算不上好。有时候一些小事往往会让人精疲力尽,小事化大。比如人员区域化后,改点东西要四处问,随后被质疑为什么要改等等(即使是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),糟心的很——我们经常说数据驱动数据驱动,没有数据岂不是束手无策?
黑话。即使在这里呆了一年,仍然时不时碰到各种文档里掺满黑话、造壁垒的。最近同事还喜欢把“quota”这个词挂在嘴边。结果一看原来说的是进度。评价是毫无必要。
会议太多了,不少会议还很临时,完全打乱了工作的节奏,这也是加班的最主要原因。
日常沟通,即使同事们都还算挺有活力的,表情包到处发,也有各种社团、同好群。但我仍然讨厌不分场合的在日常对话里掺杂工作沟通,比如吃饭时聊工作进展,更有甚者,凌晨两三点四处找人看收益、要数据。
上文也提到 Leader 对我要求还不会那么高,先打打杂。我后来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:
一是个人成长的疑虑。
一般来说,一年应该是一个分界点,标志着在这个工作领域有所属,而非我现在到处打杂的情况——可我手上是一点资产都没有。这可能是巧合,也可能是我不适合、没热情做这一行,又或者是组织架构本身处于不给人沉淀的移动状态。
但无论是哪一个,对于我个人后续的发展都是不利的,会加剧我在工作上的热情消散。
二是组织变动的不安感。
电商这一年的变动非常大,我所在的团队整个几乎算是拆散了,拆到各个领域去。虽然我完全算不上变动大的那个,但能看到同事日渐转向其他的方向,那我感觉如果接下来我想要在一个领域沉淀些什么,可能性很小。这并不是我想要的。
目前仍然存在一个业务完全没做熟就被调走情况,目前看,要么这个业务不重要,只需要临时支持不需要关键人员;要么变动的合理性是存疑的。
三是福利削减。
虽然连年降本裁员是这几年互联网大厂的常态,但新年红包、节日礼盒已经到了直接取消的地步,是有些惊厥的。
相信里面是带有一不做二不休、要做就做极致的字节范在其中,但工作回报的满足感是在实质性减少的,这并不能用一些基本用不到的医疗保险来代替(真用,恐怕用不了几次,人就撑不住了)。
四是机会缩减。
在过去国际电商有不少出国出差和工作的机会,目前来看我是没有了,变相少了许多福利。
再说说国内。团队拆散后,同事在同一base地,出差也没有了——但经常因为层数不同仍然要远程call,没有解决上述问题。
如果工作上的机会越来越少,那我还呆在这里做什么呢?解决更多的问题,获得不多的机会?
我仍有接受改变的勇气,也做好了今年内的变动预案——这是本该年初就准备好,奈何一直忙得累得,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,不敢想工作以外的任何事情。
写到这里还得提一嘴“忙”和“累”的问题,这不是“工作能力”“工作态度”的问题,真是这个问题早被淘汰了。
真正原因,还是乱七八糟的事情完全干扰了正常工作的投入时间和状态——一天八到十小时,三四小时在开会、沟通和确认上,两三小时做一些没人看的文档(但是开会、走流程要用),一两小时在审批、解决问题,还剩多少时间写代码写需求呢?开会不累么?
我一直尝试着让自己的电子环境更加舒服,于是开始解耦自己在电脑上的各种操作,其中最主要比如有存储、运算、Node服务、CICD服务、游戏和跑AI。
因为一直对于笔记本(在学校用了四年,退役当服务器了)的兼容性不是很满意,又怕其承担不了太重的多线程任务,于是还是买了一个新的 mini 主机极摩客M3PLUS,在上面先跑了个 docker。
竖屏点亮开机,颈椎病圣手。
docker 没问题之后,开始搭建 FastGPT 的环境,打了个工作流,拉豆包的分享给 Node 服务做解析,然后存储到知识库。这些在之前动态也提到过。(我应该早晚需要支持动态页传入 id 来分享动态~)
买了电脑、显卡这不到一年,我终于慢慢地跟上了三年的 SD 发展历程,也正在学习 ComfyUI 去制作一些简单的动图。不得不说到了生视频的这一步确实容易爆内存了,16G 的显存需要调一下 C 盘的虚拟内存才能把 Wan 2.1 14B的模型跑起来。但如今能看到希望,也许我们可以生成更好玩的图了。
其实还有好多想要记录,奈何周末 48 小时,如同流沙一般在疲劳和饮食之间无声消逝,留下一个印象不深的夜晚。